㈠分享:“幼儿发起的活动”的案例文本分享——了解教师的课程观 *职初教师分享现阶段的课程故事文本(时间8分钟左右) 小四班课程案例:遇见萝卜(陆心雨) 雨:起源是孩子吃饭的时候说到不喜欢吃萝卜。《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教学要生活化,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观察活动,使他们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老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让孩子们与萝卜来了一场亲密接触。围绕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一系列的探讨。我们通过一节科学活动带领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萝卜。对萝卜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孩子们对萝卜的关注度更高了,生出了探索萝卜结构的想法。接下来还开展了种萝卜、腌萝卜、品尝萝卜等活动。 中四班课程案例:花花世界(张龚瑶) 张龚瑶:“花花世界”缘起于一次晨间体锻。小朋友们在进行体锻时,萌萌和程蹲在小亭子旁边,我走过去问道:“你怎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她歪着小脑袋,皱着眉毛指着一朵紫红的花说道:“老师,这是什么花啊?”有的小朋友被她的话吸引过来,大家围绕着这些花也观察了起来。有的说道:“它的味道淡淡的。”有的说道:“它的花瓣中间是黑色。”我好奇地蹲下里仔细看了看,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花,于是我们决定拍下照片,回到教室再继续研究。 小朋友们对“花”越来越充满好奇了,他们会积极的运用感官去探索周围有趣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生活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为贯彻《纲要》精神,我们以生活中最常见的“花”为主题。希望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花”,让幼儿在了解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收获快乐,因此生成我们课程故事《花花世界》。 ㈡优化案例——优化教师在课程中的支持策略 ⒈课程故事“石榴丰收啦”分享学习 思考:和现有的课程故事相比,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朱:有关键经验。 陈:还有一个后记。 赵:后记分为幼儿发展、教师角色定位、师幼互动和《指南》链接。 包:和《指南》的链接是我们缺失的。 杜:框架可以用,可以学。 *案例撰写的框架 活动背景(分两段:第一段白描、第二段思考即活动预设线索) 缘起:第一段:(重点:幼儿兴趣需要、核心探究点)可用白描的方式描述幼儿的动作、语言;第二段:撰写可行路径 活动脉络图(基于前期互动) 经验脉络 主题目标(从《指南》摘录,到活动嵌入) 活动实施途径 活动与经验链接(可重点学习) 每周计划 教学活动设计 *“石榴丰收啦”活动解读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反思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反应,反思幼儿如何回应同伴)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反思材料投放、环境支持等对儿童的影响,反思教师是否促进、支持、拓展儿童的思维) 从师幼互动的角度 与《指南》的链接 陈:这两个课程有哪些地方可以做优化? 陈:先翻指南,进行目标预设,然后一步步梳理,实施脉络清晰,活动和目标进行链接,进行班本活动的时候有备课。 夏:增加一起老师预设的路径,和孩子的兴趣结合。 蕊:加一些核心经验和脉络图。 陈:增加后记,老师的分析。 燕:称一称,初步的感知数。“比较”也可以的。 沈:和角色游戏相结合,卖萝卜、切萝卜、烧萝卜。 孙:在实例和说明里要加入老师自己的思考。 陆:是整个活动结束以后老师的思考。 蒋:再关注一下师幼互动。分了观察、教师介入、提问等。 2.围绕上阶段的价值判断,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策略(等一等、推一把) 梳理共识: 日常观察记录的优化——有目的地观察,捕捉儿童思维的亮点 ①白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客观描述儿童的动作和语言,观察儿童的语言和行为细节) ②推测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关注“儿童是如何思考的”分析儿童表现和反应) ③对儿童的兴趣做价值判断(挖掘兴趣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挑选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