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看到目标环节里1里还是有关于红绿灯作用的了解,而且名字也是《红灯绿灯眨眼睛》。 沈:是的,我在想,这节课导入部分是以游戏活动入场的,开着小汽车,非常有趣。但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这个知识对小班下学期来说是不是太简单了。 周:朱奕音这节课应该不是以认识红绿灯为目标的叭,他们班孩子应该是有这方面的经验的,今天执教的是隔壁班,这方面经验不太丰富。 朱:是的,这节课这个内容是带一带的,就是在游戏中重温一下红绿灯的经验,并不是作为这节课的重点目标。 沈:那我觉得其实目标就应该改一改了,因为活动目标这一行就是对标这节课要达成的目的,紧密链接核心经验的。 朱:好的,我在上的时候发现,二班的孩子对红绿灯的经验还是比较少的。我们班是因为我们之前一直在玩小山坡游戏所以对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 沈:还有我看到朱老师用了希沃白板,这边有一块内容是过马路环节的,但是我看到有的孩子点了点马上就过了,并没有看到红绿灯变换,就点上去了而且也很难验证,能不能给孩子足够的红绿灯切换时间,让孩子观察之后再去点一点,有一些验证的环节。 朱:这节课这个环节确实是这样设计的,而且有验证环节,红绿灯变换的速度可能有一点快,然后小班孩子没有反应过来,还有的孩子是直接上来就点击屏幕导致我后来没法引导他们操作。 沈:我感觉这样的互动游戏形式很好的。 赵:感觉这节课的目标具体是什么呢?了解红绿灯?不是已经了解红绿灯了吗,那现在流程下来的七分钟只是回顾这些经验吗?是否需要这么着重去回应? 朱:不是的,是想要让孩子们在已有基础上去思考,有红绿灯的时候,要看着红绿灯走,没有红绿的时候,要左看看,右瞧瞧,等没有人了再走。 蒋:我知道了,所以后面部分的游戏是为了让孩子模拟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在小区里面进行模拟行走的游戏,利用到了积木、小车设计的这样一个过马路情境。 沈:但是小班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前面十几分钟的集体活动后。孩子注意力分散,我观察到这个游戏环节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蒋:可能是孩子在活动开始前没有听清楚要求。教师在集体游戏前肯定是要把要求和孩子说清楚,强调要做什么。 周:感觉孩子的操作没有分工,也没有目的性。可能剖开来看,就是要在汽车来的时候躲开,仅仅如此而已。 沈:是的,那加入角色可不可以?一些孩子扮演小汽车,一些孩子扮演小朋友。 赵:不行,感觉他们呢拿到以后就在那里乱玩了。你加入了游戏活动,有积木、人物,材料种类和结构都比较丰富,但是孩子注意力也被吸引了,并没有人听清楚你的要求。而且你讲的时候要求也不清晰,这个需要强调的。 沈:这个环节是想要让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模拟出怎样在小区里遇到车子,安全的躲避车子。这种安全教育是不好上的,如果这个游戏效果不好会不会起到反作用,孩子拿着车子在装来撞去,显得很危险。 蒋:这个游戏的必要性是什么,怎么样让这样一个区域游戏放到集体活动里,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孩子们通过游戏,获得经验的生长应该是我们要考虑的点。 沈:可不可以删减掉直接换一个游戏模式。比如让孩子们能够简单熟悉后就能操作的。 周:问题是,这样的一个游戏环节操作,需要链接怎样的经验呢?要达到什么目的。这节课本身的活动目标上就是有问题的,目标一红绿灯经验的回顾没有必要强调在目标上,而是融合在环节里,淡化这块,重点部分是在后半部分,让孩子能够知道在小区里,没有红绿灯,要怎样去过小区的路口。 蒋:这里也有点怪怪的,虽然有情境但是情境不够明显,能不能用一个很自然的情境,比如从xx家到xx家,又路过马路,也要经过小区。 朱:我也觉得这样挺好,我会尽快调整。
|